特呈岛流传着仙人担土填海的古老传说,相传很久以前,仙人下凡看见海边人生活很苦,无地可种,海龙王又禁约下海捕鱼,为了解救海边人的生活痛苦,就利用夜间挑土填海造田,当仙人挑着一担土到半路时,已是鸡啼五更天快亮了,便急急忙忙放下这担土赶回天上去,这担土就变成了两座小岛。人们为感念神仙的恩德,就把其中一个岛叫特呈,即“神仙特意呈送的东西”,另一个则叫东头山。
作为土生土长的特呈岛人,陈小鱼从小就听奶奶讲述这个故事,每次听到仙人因鸡鸣而返天时,她总会为那位好心的仙人感到惋惜。奶奶说,仙人的心意比结果更重要,正是这份心意让特呈岛有了今天的模样。
(1)开篇:欣喜初遇
①椰风习习的欢迎
这天,陈小鱼乘船出海去找寻仙人足迹时时发现鲸群异常,冒险靠近后发现落水的摄影师林远,凭借出色的驾船技术和水性将他救起。
夕阳将椰林染成金红色,海风裹着咸涩的清新拂过林小雨的发梢。岛民们捧着新鲜椰青列队沙滩,老渔夫用螺号吹响悠长的调子,惊起白鹭掠过粼粼波光。林远被搀扶着踏上细沙时,孩童们突然从椰树后窜出,往他颈间挂上一串贝壳风铃——这是特呈岛给迷途者最温柔的叮咛。
陈小鱼笑着解开发绳,让海风将长发吹散成一面旗帜;林远则举起相机,将这椰风习习的欢迎仪式永远定格——画面上,每一片跳动的树叶里,都藏着仙人的祝福。
(2)发展:相知
①西海岸边的悸动(西海岸打卡点)
林远被陈小鱼讲述的仙人担土故事所吸引,这个传说与他家族中流传的"仙人赐土"故事惊人相似,林远讲述家族中流传的"仙人担土"版本——仙人因爱上渔家女而担土填海,与特呈岛的传说有微妙不同。两人在西海岸边分享各自版本的传说,情愫渐生。
(3)高潮:婚礼与誓言
①情定红姜石
在日益交往中,两人一边探索岛上的古老传说,一边走访岛上与传说相关的各处地点,包括仙人丢下担子形成的离岛和传说中的"定情礁"。在传说中的"定情礁"上,陈小鱼讲述这里曾是渔家女等待仙人归来的地方,林远发现礁石缝隙中藏着一枚古老的贝壳项链,似乎是当年的信物。
陈小鱼赤脚踩在湿润的岩面上,指尖抚过被海浪冲刷出的心形凹槽,"传说相爱的男女若将手掌贴在这里,能听见仙人的祝福"。林远忽然握住她悬空的手,两人的掌纹严丝合缝地压进石槽,浪花在脚下炸开细碎的彩虹。
②观鸟台上的双宿双飞
晨雾中的观鸟台倒映在池塘里,一对白鹭交颈缠绵,林远突然将陈小鱼被海风吹乱的长发别到耳后,指尖在她耳垂停留了三秒。
翠鸟掠过水面时,他展示相机里偷拍的数百张她的侧脸,每一张都标注着经纬度和潮汐时间——"我在用地理坐标丈量思念"。
陈小鱼指向池中双宿双飞的鸳鸯,却被他转身挡住视线,掌心变出那枚在定情礁找到的紫贝壳,此刻正穿着红绳微微发烫。
当夜鹭开始啼叫,他们发现彼此的倒影在暮色中的池塘里交融,分不清是谁先握住了谁的手,只记得芦苇突然惊起满天流萤。
③花海边
矢车菊与虞美人交织成蓝紫色的海浪,陈小鱼头戴贝壳串成的额饰,捧着一束沾满露水的野蔷薇。林远西装口袋里插着从定情礁采来的红海葵,当他们交换用渔网线编织的戒指时,整片花海突然掠过一阵带着咸味的风,像是仙人遥远的叹息与祝福。
(4)终篇:回忆
①永恒的传说(特呈岛客轮码头)
暮色笼罩着特呈岛码头,陈小鱼望着波光粼粼的海面,指尖轻抚着那枚从定情礁寻得的紫贝壳,上面天然的纹路恰似故事里那位挑土填海的仙人身影。潮水轻拍岸边的声响中,仿佛还回荡着仙人竹笛的余韵,诉说着他为心爱渔女放弃仙籍的古老誓言。当林远提着渔灯走近时,海面突然泛起金色光点,隐约勾勒出一个挑担踏浪的朦胧身影,在渐起的晚风中,码头的贝壳风铃轻轻摇曳,仿佛在诉说那个永恒的传说——仙人留下的不只是这片岛屿,更是守护真爱的千年承诺。
②盐田的故事(盐田旧址)
明朝著名大臣、翰林学士解缙于永乐五年(1407年)曾登上特呈岛,并赋有七言律诗《题特呈山温通阁》。全诗如下:
峰濯沧溟应斗魁,波澜绕翠浪头排。火烟光起盐田熟,海月初升渔艇回。
风送潮声平乐去,雨飘山色特呈来。地灵福气生天外,自有高人出世才。
解缙上特呈岛之后,觉得特呈岛四面环海,光热丰富,海水盐度较高,可盛产海盐,于是解缙引导特呈岛人使用晒沙取卤煮盐方法生产熟盐(盐场旧地在码头东面的避风塘附近),即民间所说“煮海为盐”,当时,盐业生产便成为了特呈岛一个重要产业。